今天是:
EN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系列报道>>

学院新闻

信息公告

图片新闻

学术动态

校企合作

教师系列报道

学生风采

教师系列报道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发布日期:2014-10-10 浏览数:

王玉皞博士2006年6月调入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作,2008年12月破格评为副教授,2011年12月破格评为教授。其中分别被评聘为南昌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硕士指导教师,2008年任南昌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被聘为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2010年任南昌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现为通信学报,IEEE Sensor Journal、IET Microwaves,Antennas & Propagation审稿人以及IEEE/ASME Transaction on Mechatron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同行评议专家,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汇评专家,江西省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第八届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华中地区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无线通信、电波传播及其工程应用、无线传感网络与自组织网络等领域进行研究工作。近三年对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学生培养与教学改革以及研究团队组建等方面工作如下:

1)科学研究方面,近三年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在研工业与信息化部.首批物联网专项《鄱阳湖水生态感知系统》1项以及江西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项目择优资助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横向课题3项。另外还作为项目骨干(排名第二或第三)负责863计划1项《电离层非相干散射软件雷达的关键技术》,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1项,省科技支撑计划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军工科技协作项目3项。总共主持和承担经费达到930万元,年均经费达到31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方面,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3篇,其中国内外学术期刊20篇,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3篇,其中SCI(E)收录源刊4篇,EI收录源刊30篇,其中第一作者主要代表作分别于2010年1月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影响因子为1.6),2012年6月发表在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影响因子为2.7)。此外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CN 201302755Y)和4项发明专利处于公告期。

2)参与学科建设方面,2012年主要负责台湾中央大学刘说安院士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梁季怡教授申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1年作为骨干负责南昌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申报并获批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0年和2011年作为骨干负责Manfred Scholer教授,小嶋浩嗣教授,梁季怡教授,刘说安教授,宗秋刚教授以及沈超教授等6人成功申报到江西省“555”工程中的江西省“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2010年作为骨干负责江西省地球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申报,并成功获批;2010年作为骨干负责江西省高校高水平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空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筹建与相关申报工作,并获批;2010年作为骨干参与了南昌大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等专业方向申报材料。2010年作为骨干负责电子信息工程校级重点专业申报并获批;2009年至今年期间,主要负责了教育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项目”,以及新增“物联网技术专业”等,还作为骨干分别参与了国家级电子电工中心建设,江西省通信实验中心建设,通信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积极响应学校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针,扩大影响提高我校在电子通信领域的知名度。2008年得到加拿大国家网络中心MITACS项目资助,在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期间与Calgary大学无线传感器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合作渠道,签订了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协议。2010年9月得到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为了进一步扩宽本科生和研究生视野,2006年11月邀请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田茂教授来我系做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学术报告,并与我系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2009年4月邀请Calgary大学陈思越研究员来我院做有关传感器网络发展的学术报告,并聘任陈思越研究员为我校兼职教授。2010年10月邀请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梁季怡教授和亚洲微软研究院罗翀研究员到我校交流。2010年担任在武汉召开的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国际会议筹委会与技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期间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南昌市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分析报告》。

4)在研究生培养与教学改革方面,着重训练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与电子通信设备仪器的系统集成开发能力,使之具备从设备研发、数据获取、理论建模一直到分析创新的完整科研链设计和实施能力。在近三年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成果较为丰硕,作为第一指导教师,2010级研究生邢星获得了2011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MIMO-OFDM系统中信道互易性问题研究》,作为第二指导教师,2009级研究生刘源获得了2010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多载荷移动自组织网络接入协议研究与改进》,并1篇SCI期刊和3篇英文期刊(EI)科研成果已完成项目结题。在学科竞赛层面,2010级研究生刘祎获得江西省第四届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10级研究生孔波分别获得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三等奖和江西省一等奖,并发表SCI和EI期刊论文各一篇,以优秀的科研成绩跨专业保送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生。2011年本科生杨全以《基于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的鄱阳湖分布式远程水质监控系统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三等奖,2010年5月,指导本科生以“E票E求”项目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和江西省一等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12月,指导本科生以“基于C/S构架的手机二维码票务系统研究与火车订票系统开发”项目获得全国高校“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全国二等奖和江西省一等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届指导的本科生都有获得南昌大学百篇优秀毕业论文。2008-2010年指导本科生获得五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共10万元资助。

5)2010年12月在江西省“555工程”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资助引进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梁季怡终身教授和国立中央大学遥测遥感中心主任刘说安院士的帮助下筹建了跨学科平台——南昌大学认知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组。该研究组已开展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网络相关技术研究,从全新角度将传感网络视为一个包含传感器、硬件平台、处理模型、通信基础的多组件系统,使之具有动态自适应的能力,普适于各种复杂应用环境,进一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使之适用于局部多尺度高分辨的环境信息监测、利用研究和服务体系。希望在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共青数字生态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以及为局部环境中的对地观测系统提供一种新颖的技术手段。目前研究组由王玉皞博士/教授作为负责人,研究组包含10位固定研究人员(2位教授、5位副教授和3位博士/讲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研究人员梯队。另有5位柔性研究人员,分别为卡尔加里大学梁季怡终身教授和国立中央大学遥测遥感中心主任刘说安院士(均为江西省“555工程”人才,并都已申报2012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西兰梅西大学传感器实验室主任Prof. Subhas(IEEE Fellow),亚洲微软研究院罗翀研究员以及卡尔加里大学陈思越研究员。

上一篇:简单:专访王艳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