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 电子信息类

2022-06-26 20:52:00


1、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本专业源自1958年建校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首批专业。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主持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专业和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近10余项教育部和江西省本科质量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全省第一,部省合建高校第二,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新材料方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双双在省专业评价中进入五星级本科专业点名单。通信工程参与智能物联与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建设,2022年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重点项目立项获批。

近十年先后组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4个省级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支撑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具体历史沿革如图1所示。


6ef7ead546704696abb2b5dc3b5c5932.png


2、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与科研人员互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队伍互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2人,实验人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占69%。其中,教授16人,校聘教授2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经历16人。国家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人才1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人才5人等高层次人才。在优化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年轻教师,近年来引进多名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专家柔性任职。本专业组建了《低频电子线路》、《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等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以及省部级教改课题。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依托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嵌入式工程中心和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实验中心,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以企业联盟生态圈为典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了“南昌大学-美国NI图形化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基地”、“南昌大学-美国Xilinx FPGA综合创新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TI联合创新实验室”(TI大学计划优秀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罗德&施瓦茨联合实验室”、“南昌大学-中兴通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南昌大学与清华紫光、德赛西威、鸿泰公司等10个校内联合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与中国广电总局五六一台、江西移动、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4、培养方式与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大类专业涵盖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该大类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知识、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应用能力,能够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系本着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作为创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施“面向需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机制、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改革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分段递进化”、“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化”、“实践教学平台立体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手段+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四位一体”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能从事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以及信息类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电子信息大类应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按大类招生,并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五学期末进行专业分类,在校生人数一般在800-1000人之间。


5、就业前景

2022年度毕业生情况:共计295人毕业。升学:75人,包括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留学:4人;就业:195人,中国电信、珠海格力电器、北京小米移动软件、国家电网、TCL等知名企业;创业:2人;参军:19人。


6、研究对象

综合数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交叉融合渗透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金融业、服务业和国防等不同行业与领域。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应用。它代表了高技术群的前导领域和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其学科特点是科学技术知识密集,发展更新很快,对于不同学科具有高渗透性和高关联度。既包含信息技术领域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包含实现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学科特色明显,体现了理工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


7、主要课程及专业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机械制图等公共基础课程。

电子信息类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系统和逻辑设计、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磁场理论、信息理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数字图象处理、计算机通信网、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感测技术、交换技术、电子测量、电视原理、C语言、软件技术基础、微波技术、光纤通信、数字电视、DSP 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控制技术等选修课程。其中,《低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I)》、《信号与系统》等已经被认定省级一流课程。

主要的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电路与嵌入式系统设计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无线通信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方向等。


8、就业前景

(1)通信、广播、电视及其它应用电子技术行业;

(2)党政机关、工商、税务、银行、保险、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工作和办公自动化工作;

(3)电子技术行业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

(4)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与实验工作;

(5)公司和科研部门从事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开发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