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师生在“兆易创新杯”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2025-08-21 22:21:00
8月17日,“兆易创新杯”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圆满落幕。我院和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派出50余支队伍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 15 支队伍荣获赛区一等奖。其中,4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基于大模型和仪器控制的智能测试系统
获奖情况:荣获全国总决赛技术类二等奖
队伍名称:J.D.F队
指导老师:王正海
团队成员:蒋奇丽、段哲宇、方斌
项目简介:在硬件系统电路测试中,传统方法一直存在不少问题,如人工依赖严重,测试步骤繁杂、效率低。基于这样的背景,以罗德与施瓦茨系列仪器为例,依托本地部署的大语言模型开发测试网页,实现“用户需求自然语言描述→测试大纲生成→控制代码自动生成→仪器控制→进行测试→信号采集→测试结果分析→测试报告生成”的智能测试流程,实现硬件电路、简易系统板的快速性能测试,解放人工操作,提高效率。
项目名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增强型三维光声显微成像系统
获奖情况:荣获全国总决赛技术类三等奖
队伍名称:萤光溯影
参赛队员:曹思意 袁伟亮 曹玉彬
指导老师:王少宇 徐晓玲
作品简介:光声显微成像(PAM)作为一种融合光学成像高分辨率与超声成像深层穿透优势的混合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肿瘤探测、血管形态分析和脑功能成像等关键场景。该技术通过检测生物组织吸收光能后产生的超声信号,实现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高分辨率成像。然而,受限于激光最大允许曝光量、生物组织中超声衰减以及换能器固有噪声等因素,光声显微图像易受噪声干扰,导致图像质量显著下降。
针对这一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扩散模型的三维光声显微图像去噪技术。研究团队首先自主搭建了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系统,获取了真实实验数据作为研究基础。随后创新性引入分数扩散模型去噪方法:在训练阶段,通过扩散模型学习无噪声图像的数据先验分布特征;在重建阶段,将这些先验信息作为约束条件,结合惩罚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迭代优化,逐步去除输入图像中的噪声成分。经过多次迭代求解,得到低噪声水平的高质量光声显微图像,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空间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6 dB等高噪声环境下仍能保持卓越性能,重建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平均值分别达到35.2 dB和0.943。在真实实验数据测试中,该技术的对比噪声比(CNR)较FD-U-Net模型提升了2.31倍,展现出显著的去噪优势和三维空间重建能力,为高质量生物医学成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基于多模态深度强化学习的自主超声机器人扫查系统
获奖情况:荣获全国总决赛技术类三等奖
队伍名称:超声扫一扫
参赛队员:张思晨、付婧怡、郑波钰
指导老师:李春泉
作品简介:在临床医学中,超声扫查因无创性、实时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已成为重要诊断手段。然而人工操作存在医师缺口大、重复性差、接触力不稳及成像质量易受影响等问题,长时间操作还易导致疲劳和伪影。现有超声机器人系统虽有所发展,但在多模态信息融合与病灶自主识别方面仍显不足,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提出自主超声机器人扫查系统方案,通过点云精确建模与全局路径优化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高效规划,结合递归神经网络逆解与改进阻抗控制实现柔顺操作,并引入多模态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完成图像、力反馈与位姿信息的融合感知与智能决策。
项目名称:低频超宽带阻抗匹配器
获奖情况:荣获全国总决赛技术类三等奖
队伍名称: 异想天开
参赛队员: 邱新杰,钟万榜,周民欢
指导老师: 赵滋阳,袁凯
作品简介:受卫星载荷重量与体积的制约,传统星载低频电小天线因带宽极度受限,难以支撑空间大尺度结构物质的探测需求。为攻克星载低频电小型天线宽带化核心技术瓶颈,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紧密合作,创新性提出融合有源匹配架构与源载阻抗隔离模型的阻抗匹配方案。该方案将低频天线实时带宽提升超一个数量级,突破性覆盖1kHz–500kHz宽频段,显著推进星载天线在小型化、轻量化及大实时带宽等系统关键指标的工程实现。
本届全国总决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共同承办。
作为我国研究生创新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研电赛自今年3月正式开赛以来,共吸引来自全国333所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228件作品参赛,参赛师生超过34000人,相比往届规模增长12%。学院将持续以高水平竞赛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