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EN

学院介绍

机构设置

现任领导

学院委员会

岗位制度

联系方式

人工智能系(人工智能实验班)简介


发布日期: 2021-05-24 浏览数:

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系采用拔尖人才实验班模式培养,是学校在探索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培养、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背景下成立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坚持以人工智能学科为核心,构建政府与产业引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融合实践、学校结合企业、双创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秉承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品学兼优、个性发展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实践”的“新工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技术,具有社会责任感强、思维新、视野广、国际化的,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特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多元化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生长点。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其建设模式应该是多元多样的,是对传统工科线性、一元化培养模式的突破,强调多元化复合型培养。南昌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先进性、可实现性、高弹性模块化的指导思想,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团队中胜任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3)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4)能够综合运用数理知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信息科学与智能系统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应对技术前沿研究和多变的技术挑战;

(5)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安全、法律和经济等多约束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工程项目部分或全过程的决策和管理。

培养特色:

人工智能专业实施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利用优秀教师、研究员担任主讲教师和导师,开展小班化教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定课程培养方案及相关教材;入学第一、二年不分研究方向,进入人工智能科学的基础培养,并辅以人工智能相关学术讲座及MOOC(慕课)培训,后二年根据具体研究方向确定专业选修方向;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4人,在大二进入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

通过“一体三融合”教学方法,定制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紧耦合的个人培养方案;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学术或企业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开班讲坛及学术沙龙等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国内外及校企间学术交流访问合作;

分别与谷歌、亚马逊、微软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建立了深度的产学合作联盟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

核心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2020版培养方案):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

学分

总学时

建议修读学期

1

610ZH601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3.0

48

二春

2

610ZH601

现代控制理论

Modern control theory

4.0

64

三秋

3

610ZH601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4.0

64

三秋

4

610ZH60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题实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Thematic Experiments

1.0

30

三秋

5

610ZH601

计算机图形学

Computer Graphic

3.0

48

三春

6

610ZH601

算法分析与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lgorithms

3.0

48

三春

7

610ZH601

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专题实验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lgorithms Thematic Experiments

1.0

30

三春

8

610ZH601

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

Natural Leaguage 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2.5

32+15

三春

9

610ZH601

专业实训

Professional Training

2.0

+2周

四夏

10

610ZH601

毕业实习

Graduating Internship

3.0

+4周

四春

11

610ZH601

毕业设计

Graduating Design

10.0

+10周

四春


办学条件:

1、学科优势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于2019年申请,2020年获批创办,人工智能就是当前我国着力重点发展的重大战略,以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专业乘载着相应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任,为新工科的代表性专业,南昌大学举全校之力,注入优势资源,创办人工智能专业,目前隶属于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系。在理工一部范围内选用教学科研水平高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独角兽企业的优质师资、实验平台及“三实”教学模式(即实例分析、实境训练、实战检验),将核心课程、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知识应用、学习评估、创新应用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能力。

2、师资队伍

现有在职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在任教师中有IET Fellow1人,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3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2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8人。

3、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人工智能专业依托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江西省智能信息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开展精英化人工智能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建设,专业学生全部纳入前湖学院进行书院制管理,专业学生可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开展教学和科研训练。

办学成果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系始建于2019年,每年面向全校录取50人,现有学生近100人。2019年在全校入学新生中择优录取学生50人,2020年在全校新生中择优录取25人,通过高考录取25人,在江西省内最低录取线为599分,超过学校最低录取线15分,成为学校三大考生热门报考专业之一。近两年来办学成果显著,其中徐子晨教授撰写的《Developing (AImost) Free Distributed System Labs Using Container-based Technique》一文荣获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这是我校乃至江西省高校首次获得该奖项,刘且根教授获2020年度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两年来专业学生多人次获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奖项,其中获奖情况统计如下:


姓名

竞赛/专利名称

奖项

奖项级别

张枫逸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级二等奖

省级

陈嘉昊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国家级二等奖

省级

袁清华

南昌大学数学竞赛

校级三等奖

校级

姚若冰

创新创业大赛

校级二等奖

校级

夏子谆

2020 APMCM 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校级一等奖

校级

廖志豪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级二等奖

省级


就业前景

作为未来的新型行业,人工智能企业呈现高增长的特征。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将首先在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随着技术发展,将陆续普及到其他行业,因此未来掌握扎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早期主要面向互联网行业,后期将向更多行业延伸。人工智能系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于全校专业前列,就业领域广泛,包括互联网搜索领域,机器人领域,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移动物联网领域,自主无人系统领域,主要入职为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分析研发、机器学习、NLP算法、图像算法、数据挖掘等工作。另外,人工智能实验班拥有50%-70%以上的推免比例,是学霸的摇篮。

附件: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高阶开发训练营开班仪式

周创兵校长在人工智能学院训练营开班仪式上提名

周创兵校长为实验班训练营优秀同学颁奖

王玉皞院长为实验班同学开分享会

实验班同学作项目汇报

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形成了良好的自律和主动学习的氛围

青年导师为人工智能实验班同学答疑解惑

19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同学沉浸在学科竞赛中,正紧张调试

人工智能系学生与王院长面对面的交流会

紫光云学科导论

国防科大超算中心参观(a)

国防科大超算中心参观(b)

实验班同学在训练营上学习

2019年人工智能实验班大数据训练营结营仪式

2020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合影,其中25名同学来自高考直接录取,25人来自校内二次选拔

2019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与教师合影

2020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与教师合影

2019、2020级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与教师合影